廉政要闻
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丨坚持沙漠进军 实干创造奇迹
6月30日,在位于宁夏中卫市长流水村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,随着治沙工人将最后一列草方格稳稳扎下,这项跨越半个世纪的治沙工程,在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实现全面锁边。 图为长流水村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治沙锁边工程现场。
图为当日,治沙工人在位于长流水村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扎草方格。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
黄沙、孤烟、长河、落日……大漠之上,还有什么?
6月30日,随着最后一列刷状网绳草方格稳稳扎根,宁夏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面完成,一条长153公里、最宽处达38公里的固沙锁边带蜿蜒开来——大漠,还有“绿围脖”!
这是人类生态治理的又一壮举。从高空俯瞰,宁夏中卫市正好处于祁连山与贺兰山“两山夹沙”的关键节点,阻击着腾格里沙漠的风沙向华北平原侵袭。这一锁边,对遏制腾格里沙漠扩张、保护黄河安澜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代代斗沙、代代治沙,“沙漠奇迹”的背后是无数“治沙愚公”的坚守。“这是几代治沙人早出晚归,辛勤苦干的结果。”见证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锁边全面完成,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感慨万千。老一辈治沙人以“馒头+锄头”埋头苦干、顽强斗沙,新一代治沙人接地气、爱钻研,以新技术、新模式提升治沙效率。一代接着一代干,治沙人以坚持不懈、久久为功的恒心和韧劲,创造着防沙治沙新奇迹。
锁边不是终点,而是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新的起点。大漠之上,不仅治沙,还能用沙。在沙漠区域种植苹果、葡萄、红枣、金银花等作物;推动林光互补,采取“板上发电、板下修复”模式,建成光伏治沙带;深入推进文旅融合,打造“沙漠大客厅”“星星的故乡”特色文旅品牌……“绿围脖”上也有金山银山。用沙之利、以沙生金,“含绿量”和“含金量”正在同步提升。治沙也可致富,增绿还能增收,一幅“绿富同兴”的画卷徐徐铺展。
几十年前,竺可桢在《向沙漠进军》中写道:“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,找出对付它的办法,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。”今天,向沙漠进军的篇章正在接续书写,戴上“绿围脖”正是其中一篇生动鲜活的故事。从“沙进人退”,到“沙退人进”,再到“沙里掘金”,向沙漠进军,我们从未停歇、接续奋进、稳步向前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屈媛媛)